網路照片梵蒂岡博物館 ,西斯丁教堂 地鐵站:Ottaviano  費用:20 歐元(網路訂票費用,雖然多4歐,但絕對值得,隊伍真的很長很長

梵蒂岡博物館被列為世紀20個 必參觀的博物館

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當時教皇的極度奢華是眾所皆知的,教皇到處收藏義大利可搜集得到的藝術品,或者是延請當時最盛名的建築大師,藝術家為教皇所用,不過也因次引起宗教改革的呼聲

 

不管如何今天所看到的梵蒂岡博物館的收藏就是這樣來的。

 

館內包含多個館藏,內容十分豐富,還有幾個室外區,埃及區,希臘羅馬雕像館區,中世紀繪畫,早期,中期和全盛時期文藝復興濕壁畫,拉婓爾及其學生館區,西斯丁教堂等等對我們來說是一整天的行程。

 

在網路訂票時,註明了11h00 進場,進去時並沒有審查時間,我想應該是刻意錯開人潮

 

我們從11進一直到下午六點出,中間雖不時歇腳,但也足足待了七個小時,而且希臘羅馬雕像區還因整修閉館沒能參觀,所以真是很累人的,想想我們去羅浮宮若辦年票,可以無數次隨時進出,真的很幸運

 

 

這個旋轉樓梯是博物館進出的出入口

 

第一個參觀的館區,主要以文藝復興早期一直到高峰期的文藝復興繪畫,以及最後的拉婓爾設計畫稿的掛毯,最後一室,展出他最後的畫作(la Trasfigurazione)

 

剛開始看中世紀的繪畫,總覺得大同小異,慢慢的看得多一點才知道從中世紀繪畫過渡到早期文藝復興,以及幾位重要的創新者,才慢慢比較有概念,Mike說,在沒有三度空間概念的時期,畫腳是平平垂下來的,所以“腳畫得好不好看,可是很重要的,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期才逐漸有三度空間的概念,就懂了

 

這張三聯宗教畫有正反兩面:一面是給教士看的,另一面則是面向做禮拜的大眾,畫家是喬托和他的弟子

 

這幾幅非常生動細膩的濕壁畫是從已經毀掉的教堂大面積天花頂所截取, 繪畫時期大約是1480年,是中期文藝復興, 畫家是 da Forli

同樣是da Forli 所畫 (約1477年),這是非常具文藝復興時期意義的場景,主要的角色是西斯都四世,他對藝術的贊助上不虞餘力

教堂天花頂的教皇,他正授予一位要員掌館梵蒂岡圖書館的職權,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意義是對多元知識的開放和正視,旁邊站立的紅衣服那位是他的姪子,也就是下一任教皇朱立烏斯二世,拉斐爾和米開蘭基羅就是在他的贊助下,完成曠世作品的

 

在這個獨棟的最後一個展示空間,正中間即是拉婓爾生平最後的一幅作品:Transfiguration (聖容顯現)

繪畫中可以看出他受到米開蘭基羅的明顯的影響,與他早先的繪畫比較,這幅畫面顯現出不同過往的張力。其他牆面則掛滿了由拉婓爾設計而在比利時織毯廠編製的掛毯

結束了這個獨棟的展示空間後,我們簡單的吃了點乾果當午餐,畢竟這是博物館,不能太明目張膽

 

貝尼尼為天使城堡前橋墩所做的石雕模型

我們繼續前往埃及館,這些雕像是凱薩征服埃及之後的雕像,有點混合了羅馬與埃及的風格,很奇特,在羅浮宮從沒看過這樣類型的埃及雕像

因為希臘羅馬雕像館整修暫時關閉,很可惜,從走廊看過去,位在古羅馬的首都,蒐藏應該極其豐富,十分遺憾

八角中庭展示了幾座非常知名的古羅馬時期的雕像,這些是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周邊所發現的雕像

觀景殿的阿波羅(Apollo del Belvedere)是西元三世紀模仿希臘雕塑家銅雕的大理石石雕,文藝復興時代重新發現

新古典主義時代認為是最偉大的古代雕像,完美典範

有一些浮雕陳列,例如這個古羅馬石墎上的細緻雕刻

這座河神的石雕,為古羅馬皇帝Hadrian時代的作品,可特別留意的是十六世紀發現時,石雕有點殘缺,缺了右手臂及左手掌,現今所見的全貌,據說是米開蘭基羅所補全的,整體融合天衣無縫

雕像前的石墎,為希臘與亞馬遜戰士爭戰場景,跟雕像本身無關

 

如果仔細看,會看到雕刻了一隻迷你獅子躲在石罐裡

這座很有名的拉奧孔及其雙子 Laocoön and his sons) 被視為古羅馬時代雕刻藝術的巔峰,故事是描述希臘木馬屠城記時,可以喻示未來拉奧孔,勸說特洛伊城不該接受希臘木馬的餽贈,結果他破壞天機說了,他及他的雙子受到神的懲罰

 

另一個浮雕十分精緻的石墎

這座雕像是手持梅杜莎頭顱的伯修斯Perseus hold the head of medusa ),是1801“知名的義大利雕刻家Canova的作品

這座雕像同樣是Canova的作品,兩位希臘神話故事中的鬥擊士,其中一位

這座不完整的半身石雕:”景觀殿的半身雕像為西元二世紀古羅馬雕像,據說米開蘭基羅曾經深入的研究,作為他繪畫西斯丁教堂天頂前的工作準備

這一個圓形空間的設計原型為羅馬萬神廟,算是模仿萬神廟的迷你空間,陳列在正中間的是直徑十三公尺的班岩石噴水座

地上的馬賽克是西元三世紀的從古羅馬別墅所截取的原件

另一個室內精緻異常的古羅馬時代的馬賽克

博物館內的廊道處處都有令人驚豔的天花頂畫

另一個光彩奪目,細膩非常的廊道

博物館的地面上同樣鋪上的古羅馬時代精緻的馬賽克地板

接下來的連續四個空間稱為,拉婓爾室,是拉婓爾和他的學生為教皇Julius II所委託繪畫的圖書室,起居室等私人空間,這大概是梵蒂岡博物館裡次於西斯丁教堂的天頂壁畫之外,最知名的區域了

這張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幅:拉婓爾的”雅典學院“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它的主題思想,是崇拜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這正是人文主義藝術家自己的宿願。

這是另一幅同樣知名的繪畫,在同一室裡的量一牆面:聖禮之爭辯"The Disputation Over The Sacraments"

 

這是另一個室的壁畫,《赫利奥多罗斯被逐出圣殿》, 可以看到拉婓爾這裡的繪畫充滿張力和衝突感,跟前面一室相較(及雅典學院,比較先期所畫),受到米開蘭繪畫的明顯影響

(西斯丁教堂與拉婓爾室就在鄰近,繪畫時期也重疊,據說拉斐爾會趁米開蘭不在時去瞻望)

 

同室裡,天花頂為拉婓爾老師所繪畫,《赫利奥多罗斯被逐出圣殿》是拉婓爾親自繪畫,另一幅則為他所設計,學生Giulio Romano繼續完成的畫, 同一個室內壁畫,可以看到師徒之間不同時期文藝復興畫作的差異

這一幅畫是”Borgo 的火災“ , 位在另一室 (室取名同於這張繪畫),Borgo位在梵蒂岡東邊緊鄰的區域,畫是拉婓爾所設計,同樣是學生Giulio Romano所完成

同一室,“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典禮”,為拉斐爾所設計,其學生完成(拉婓爾此時已經英年早逝了)

網路照片

很可惜的,西斯丁教堂不允許拍照,幸好Mike還帶了望眼鏡,可以看到米開蘭基羅天花頂原作“創世紀”的細節

 

網路照片

這曠世鉅作,是他生平第一次使用畫筆,整個繪畫的三度空間的立體感,簡直就是以雕刻的角度創作繪畫的

 

網路照片

此時年輕氣壯,大約35歲上下,加上當時教廷的開放崇敬知識理性的氣息,讓這幅氣勢磅礡躍然而出

 

最後審判 (網路照片)

相對於主牆面上的“最後審判”則是他1541, 三十年之後的完成的,那時他已經是六十五歲,而羅馬教皇在“羅馬之劫, 1527 年“ 之後已走入相對衰頹的景況。兩面畫作的繪畫風格與氛圍,是一個很好的對照和比較

最後一提的是西斯丁教堂自始到今日都是紅衣主教遴選教皇的重要之地

 

結束了西斯丁教堂,管理的人員也開始趕人了,不過看過了高藝術的高潮,似乎心情也滿得裝不下別的了

 

 

arrow
arrow

    jiaoj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